新闻|原创|图说福建|大学城|台海|娱乐|政策|继艺|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 > > 正文

非遗焕新 青春助力——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纬千年”社会实践队调研福建特色服饰文化

2025-08-17 23:23 作者:风中的自由  来源:福建网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是促进地方文化繁荣、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的关键引擎。7月8日至18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纬千年”社会实践队在福建省厦门市、泉州市、莆田市、宁德市等地开展了关于福建沿海地区特色服饰文化的社会调研,旨在剖析当地如何通过创新性传承非遗服饰文化,推动文化振兴赋能产业振兴,并探索多方合力共同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多元文化交融孕育了璀璨的服饰文化:惠安女服饰以“黄斗笠、花头巾、蓝短衫、银腰带”的海洋风格闻名;蟳埔女簪花围以“头顶花园”的独特妆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湄洲女“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的装束将妈祖文化的神圣与海洋的浩渺融为一体;畲族服饰的凤凰纹样刺绣技艺承载着民族图腾信仰。然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传承断层危机、现代化转型艰难或商业化严重等挑战。

为深入探究福建特色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脉络,“经纬千年”社会实践队先后深入安踏集团、丰泽区文化馆、惠安县文化馆、湄洲岛妈祖源流博物馆、闽东畲族博物馆等地参访调研。团队与五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度交流,更通过实地走访、研讨交流等方式,从多方视角详细掌握了福建三大渔女服饰及畲族服饰的传承现状,深入梳理了服饰文化传承与推广所面临的深层次难题。

在岁月长河中默默坚守,传承人们始终初心如磐。实践队有幸在泉州市惠安县小岞镇拜访到惠安女服饰代表性传承人康复顺老师,他向队员们详细解读了惠安女服饰的深层文化密码。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黄晨老师更是强调“见人,见物,见生活”,他坚持以传统工艺为核心,确保体验者感受纯正的蟳埔女文化,让每一位踏入这片土地的旅人都能邂逅那遗落在时光深处的渔家风情。

图1 非遗传承人康复顺老师向实践队成员介绍惠安女服饰 黄亿栋 摄

如果说康复顺和黄晨老师诠释了对传统的坚守,那么新一代传承人则在探索如何让传统活在当下。在曾茹婷母女的如约巧遇品牌工作室,实践队队员亲眼见证了创新驱动下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作为惠安女服饰传承人,曾茹婷与母亲刘乌巧将传统惠安女服饰的精髓与现代理念相结合,不仅与“茶山派”、“达肤妍”等品牌联名推出更具日常穿搭感的服饰,甚至让惠安女服饰亮相中法时装秀、大连时装周等国际国内时尚舞台,成功地将传统变为流行,极大地激发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服饰的浓厚兴趣。

图2 “经纬千年”实践队访谈曾茹婷母女并参观工作室 潘俊彦 柯海辰 摄

在惠安县崇武镇,惠女银腰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剑铭老师则将目光投向了当下流行的元素和新兴的技术,创造性地利用AI技术并根据不同需求将银腰带的传统元素巧妙融入到吊坠、手链等小物件中,使传统工艺衍生出的新品更具现代感和实用性,从而极大地拓宽了银腰带文化的受众群体和应用场景。这些传承人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守护者,更是文化创新的先行者,他们的探索为传统服饰焕发新生、实现经济价值转化与现代接轨提供了鲜活范例,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无论是曾茹婷的品牌化、时尚化探索,还是李剑铭对科技元素的拥抱,都彰显了非遗传承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蓬勃生命力。

图3 非遗传承人李剑铭向实践队员展示银腰带 陈辛夷 摄

传统服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更需政府的政策护航与企业的商业化创新引领。在与丰泽区文化馆许哲宗副馆长、惠安县文化馆郑慧芬副馆长深入交流中,实践队了解到特色服饰文化走红绝非偶然,而是长期耕耘的结果:丰泽区文化馆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致力于蟳埔女文化的挖掘与推广,通过举办摄影、文学活动、非遗进校园等方式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惠安县文化馆则推动传统纹样与现代工艺结合,降低穿着门槛,提升实用性。

图4 “经纬千年”实践队与丰泽区文化馆许哲宗副馆长座谈 尤奕林 摄

此外,湄洲岛旅游和文化体育局也以节庆活动为平台,通过服饰展演将妈祖信俗及其相关的湄洲女服饰等传统技艺的文化价值有效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并积极促进非遗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形成了文化与产业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政府的宏观规划与基层文化馆、旅游文化部门的细致落实,共同构成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坚实保障。

至于传统服饰文化如何推动经济价值转化,实现文化振兴赋能产业振兴?为探索这个问题,队员们与安踏高级设计师孙佳欣围绕国风元素提取与创新设计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如何平衡传承与创新,探索传统意象的现代化表达。在宁德市博物馆,赵苗樵副馆长与畲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林章明老师反复强调“知识储备是创新的前提”,这不仅让实践队员明白了在后续建设创新前期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也为未来在福建特色服饰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融合上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5 “经纬千年”实践队参访安踏集团 潘俊彦 摄

受考察调研的启发,实践队正积极着手建设系统性的“福建特色文化元素库”,通过对传统服饰的纹样、色彩、形制等进行数字化提炼与分类,为设计师、文创企业和研究者提供可供创新利用的文化资源,搭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的桥梁,从而为更多文化产品的开发和产业转化提供基础支撑。

本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深入理解了福建沿海传统服饰的文化魅力,更从传承人、政府、企业三重视角出发,系统探究了非遗如何实现创新传承、商业转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政府引导、企业赋能、传承人创新以及青年力量的参与,福建传统服饰文化将在新时代浪潮中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成为福建乡村振兴进程中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文|尤奕林 黄亿栋

图|潘俊彦 尤奕林 柯海辰

版|柯海辰

审|黄诗雨 刘晔 黄亿栋

指导老师|刘晔 黄诗雨

相关阅读: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分享该新闻到微信
分享该新闻到微信朋友圈:
1、打开手机软件“微信”--“发现”--“扫一扫”。
2、对准左边二维码进行扫描
3、识别成功后,弹出是否浏览该页面,点击确定。
4、点击手机右上角分享按钮,分享到朋友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关闭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法律顾问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福建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